非标自动化设备开发流程是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交付的系统性工程,核心是 “需求驱动设计、验证贯穿全程”,通常分为需求分析、方案设计、详细设计、加工装配、调试验收、交付售后6 个核心阶段,各阶段环环相扣且需多次迭代优化。
这是开发的起点,需把客户模糊需求转化为清晰、可量化的技术指标,是后续所有工作的依据。
需求收集:
明确设备功能(如 “自动组装螺丝”“检测产品尺寸”“分拣不合格品”);
确定核心参数(如生产效率≥50 件 / 分钟、合格率≥99.5%、适用产品规格范围);
收集约束条件(如设备占地面积≤2㎡、供电 220V AC、环境温度 0-40℃、防尘等级 IP54)。
需求确认:
基于需求设计设备的整体架构,重点解决 “能不能做、怎么做” 的问题,需兼顾技术可行性和成本可控性。
方案构思:
方案验证:
输出文件:
方案评审:
将方案设计的 “框架” 拆分为具体的机械、电气、软件细节,输出可直接用于加工、采购的文件,是开发的核心环节。
3D 建模:用 SolidWorks、UG 等软件设计所有机械零件(如支架、导轨、夹具、传动机构),并完成总装图(标注零件配合关系、安装尺寸);
2D 工程图:将 3D 零件图转化为 2D 图纸,标注尺寸、公差、材料(如 45 钢、铝合金 6061)、表面处理(如镀锌、阳极氧化),用于零件加工;
选型清单:确定外购件型号(如气缸选 SMC/CKD、导轨选 THK/HIWIN、电机选台达 / 松下),输出《BOM 表(物料清单)》。
电气原理图:用 AutoCAD Electrical、EPLAN 绘制电路图,包括动力回路(电机、电源)、控制回路(PLC、传感器、驱动器)、信号回路(通讯接口),标注元件型号(如 PLC 选西门子 S7-1200、传感器选基恩士);
电气布局:设计电柜尺寸、内部元件布局(如 PLC、开关电源、驱动器的安装位置),绘制电柜布置图;
接线表:输出《I/O 分配表》(明确 PLC 输入输出对应传感器 / 执行器)、《接线端子表》(方便后续接线)。
控制逻辑编写:根据设备动作流程,用 PLC 编程软件(如 STEP 7、GX Works3)编写程序(如送料→定位→加工→检测→分拣的时序控制);
人机界面(HMI)设计:用 WinCC、昆仑通态等软件设计操作界面,包含 “手动 / 自动模式切换”“参数设置”“故障报警显示”“生产计数” 等功能;
通讯配置:若涉及多设备联动(如 PLC 与伺服驱动器、视觉系统通讯),配置 Modbus、Profinet 等通讯协议。
机械:3D 总装图 / 零件图、2D 工程图、BOM 表;
电气:电气原理图、电柜布局图、I/O 分配表、接线表;
软件:PLC 程序、HMI 项目文件、通讯配置文档。
按详细设计文件采购、加工零件,再完成机械装配和电气接线,是 “图纸落地” 的关键。
采购与加工:
机械装配:
电气装配:
通过分模块调试和整体调试,解决设计、装配中的问题,最终按《需求规格说明书》验收,是 “验证成果” 的核心。
分模块调试:
机械调试:手动推动各运动部件,检查是否卡顿、异响,确认行程、限位是否正常;
电气调试:单独测试各传感器(如光电开关是否能检测到产品)、执行器(如气缸伸缩是否顺畅、电机转动方向是否正确);
软件调试:先测试手动模式(如手动控制气缸伸缩、电机启停),再测试自动模式(单步运行→连续运行,观察逻辑是否正确)。
整体联调:
客户验收:
验收后需完成交付,并提供后续支持,是客户满意度的关键。
交付资料:
人员培训:
售后支持:
非标自动化设备开发是 “定制化 + 迭代式” 的过程,核心是前期把需求摸透、中期把细节做细、后期把调试做足。每个阶段需输出明确的文档,既方便团队协作,也能避免后期需求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。